在红军创办赣南苏区期间,国民党军队曾先后五次对赣南苏区发动大规模围剿战争。而第五次红军反围剿战争,红军因为很多因素,导致被迫撤离赣南苏区,并由此开始了长征。
在电视剧《敌营十八年》里面,有这样一段剧情,说的是蒋介石在对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之前,因为配置了大量的汽车和坦克、装甲车,因此国军的军官认为,红军这次死定了:因为红军需要用两条腿和国民党军队比速度,同时国民党军官也慨叹这次战斗的成本太高了。而潜伏在国民党军队的我党情报人员江波,将情报及时传输给了红军那边。
其实,这段剧情在真实的历史上是存在原型的。
本文要说的就是这段真实的历史。
1、挽救红军的情报
当时是1934年,这一年的10月,蒋介石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,部署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。当时蒋介石把兵力部署和作战计划以及其他军事情报都制定好。而当时德安县保安司令莫雄也接触到了这些情报。莫雄认为如果这些情报红军不能提前获悉,必然非常被动。
展开剩余72%莫雄对我党是有同情心理的。毕竟国民党的腐败,让莫雄深感痛心。当时虽然红军力量孱弱,但是却充满新生的力量,而国民党看似庞大,但本质上腐朽不堪,崩溃是早晚的事情。
莫雄在秘密获取这些军事情报以后,找到了我党情报人员项与年,让项与年交给红军方面的负责人。项与年也知道事关重大,于是打扮成乞丐的样子,一路乞讨抵达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瑞金——因为这一路项与年确实是乞讨,所以并没引起国民党警特任何怀疑。毕竟,外界来看,这项与年确实是实打实的乞丐。
项与年抵达瑞金以后,把情报第一时间交给了周首长。周首长根据情报摸清楚了蒋介石出动的兵力情况,并且根据国民党的军力部署和配置确定了一个现实:那就是单靠中央苏区这8.6万红军,根本打不过国军,如果继续消耗下去,这8.6万红军,差不多都得全军覆没。所以,这份情报确定了我党当时的军事决策:那就是撤离中央苏区,保存实力,进行长征。
所以之后很多年,毛主席提到项与年的这份情报,也认为如果不是这份情报,可能红军的8.6万军力还在同老蒋的百万大军消耗,结果不堪设想。
甚至可以这样说,如果不是这份情报,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长征以及遵义会议了。历史可能会大不相同。
2、莫雄
那么,给红军提供情报的莫雄,是什么来历?
莫雄早在清朝那时候就读了清朝的军校。并且在这之后,痛恨清廷的腐败,所以参加了同盟会,打算推翻清朝。而且同盟会在晚清时候的黄花岗起义,莫雄有过参与。之后国民党和北洋军阀集团的斗争,莫雄也都全程参与。所以莫雄也算是国民党的元老人物。
蒋介石上台以后,莫雄因为不满蒋介石的一些政策,于是和蒋介石发生冲突,这期间莫雄也参与过一些反对蒋介石的活动,但这些活动最终都归于失败。
莫雄在反对蒋介石失败后,辗转抵达上海,并且接触到了我党的一些成员。从我党成员的身上,莫雄看到了希望。毕竟莫雄少年时候就追求社会进步、民族解放。所以莫雄决定为我党出力。因此莫雄利用自己国民党元老的身份,联系上宋子文这些权贵,并且重新再国民党政府里做官。
老蒋其实一开始也好奇莫雄的态度转变。但是考虑到元老一开始不服自己倒是可以理解。所以给莫雄安排了一个职务。而莫雄也利用这些职务为我党搜集情报。当然我党为了树立莫雄的威望,也为莫雄“制造”了一些对红军的战绩。
因此,老蒋在庐山会议的时候,才会让莫雄参与。
红军长征期间,莫雄在贵州做官,为红军经过贵州提供条件。当然这些情况被国民党情报部门发现,为此莫雄海一度被蒋介石关押半年左右。好在莫雄在国民党高层有不少朋友,在这些朋友的担保之下,莫雄得到了释放。
新中国成立后,毛主席感念莫雄对我党的贡献,于是让叶剑英联系莫雄。当时莫雄因为遭到国民党的追杀躲到香港。于是香港的地下党找到莫雄,并把莫雄护送到广东地界。之后莫雄被安排负责地方上的治安工作,并在改革开放以后,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、广东省政协副主席。
1980年,莫雄去世。
发布于:天津市
下一篇:没有了